歷史文化遺產承載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,蘊藏中國人民的智慧和記憶,見證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創新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,“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,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”。2024年8月16日,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《關于印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(第一批)的通知》,認真總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中的典型經驗做法,為各地有關部門提供參考借鑒。
秉持基本原則,切實加強保護修繕。一是延續街區歷史風貌。山西省平遙縣堅持“最小干預”原則開展保護;山東省青州市搭建專業團隊,量身定制方案;莆田市在實施歷史建筑、傳統民居保護性修繕和風貌整治工程過程中,盡可能保持原有形制、風貌、材料、工藝。二是保護街區傳統格局。江西省永新縣堅持“因地制宜”原則,采用微更新方式,改善立面、加固結構、延續傳統格局、強化多元特色。三是保護修繕歷史建筑。天津市堅持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相統一的原則,創新技術方法,采用先進材料,保留文化元素;眉山市重點修補加固建筑受損部位,提高安全等級;歙縣多措并舉,加強防蟻能力、提升消防和節能水平。
堅持人民至上,有效提升人居環境。一是提升街區安全韌性。廈門市、重慶市沙坪壩區和黃山市堅持人防和技防相結合,通過定期巡查和技術應用,加強防火、防洪、防震工作。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。安陽市充分挖掘利用空間資源,更新改造供水、供電、供暖、供氣、排水等設施設備;北京市東城區、揚州市探索增設停車位、食堂、公廁等,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三是改善居民住房條件。喀什市強調加強民居保溫效能;云南省紅河州、湖州市探索在原有建筑中增設廚房、廁所、淋浴房等現代化設施,提升綠化水平,滿足居民對居住的個性化需求。
把握時代要求,充分發揮遺產價值。一是創新街區價值特色展示手段。蘇州市等地探索運用數字、信息技術展現街區實景,讓更多人民群眾通過信息網絡平臺觀看了解歷史街區,實現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的有效融合。二是發揮街區文化教育宣傳功能。杭州市、佛山市、武漢市和荊州市等地全方面挖掘,多元化展示,廣維度宣傳,讓老建筑鮮活起來,讓老故事生動起來,系統展示歷史街區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。三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產業。漳州市、景德鎮市、汕頭市等地保護和活化利用傳統生產場所和場景,吸引和培育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工匠,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升級,實現“留下來”;宜興市借助新技術、新渠道,加強宣傳銷售,實現“走出去”。四是引入新功能新業態新活動。北京市石景山區與專業管理團隊合作,優化街區規劃設計、工程建設、招商運營、街區管理;撫州市、貴州省黎平縣開展特色文化活動,打造地區品牌文化,加強對外交流。
夯實基礎保障,持續創新體制機制。一是制定地方性法規和管理規定。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和需求,在不降低現有消防安全水平的基礎上,出臺相關消防管理規定和技術指引;完善建筑修繕技術指引與激勵政策,探索引導居民在延續傳統風貌的前提下開展自主修繕。二是出臺保護利用相關支持政策。江蘇省、福建省積極爭取獎補資金,在工程計價、銀行貸款、創新性金融產品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。三是加強工作組織和日常監管。廣州市構建“政府主導、企業運作、多方參與、利益共享”機制;如皋市設立歷史文化名城公益保護檢察工作站,妥善解決歷史建筑公私權屬糾紛、街區風貌保護等6項難點問題;云南省巍山縣建立房屋裝修源頭聯合管控機制,出臺相關實施導則,提供消防技術指導,給予相應意見建議。四是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和居民參與。廣州市通過黨建引領,吸引包括企業、專家、居民、媒體在內的多方主體共同參與,實現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工作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;上海市建立日常巡查管理制度,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違規行為;鎮遠縣創設“古巷管家”基層治理模式,結合“黨支部+社區治理”,選派黨員干部下沉,并從社會志愿者中吸納人員共同組建管家隊伍。
新時代新征程,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工作承擔著新使命、新任務,要進一步積極統籌好保護與發展、保護與民生、保護與利用、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,健全保護利用工作機制,推動現有基礎的活化利用,強化監督檢查和考核問責,夯實保護傳承的人才、法治基礎保障,扎實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。